ch8 内存管理
8.1 背景
- 地址绑定
- 指令和数据绑定到内存地址
- 编译时:编译时就知道进程将在内存中的驻留地址,故在编译的时候生成绝对代码。若开始地址发生改变,需要重新编译。缺点是:不利于程序在内存中的浮动,不支持虚拟内存机制
- 加载时:绑定在加载时完成。若开始地址改变,只需要重新加载用户代码来引入改变值。缺点:不利于程序的浮动,不支持虚拟内存机制
- 运行时:进程在执行时可以从一个内存段移动到另一个内存段,则绑定必须延迟到执行时完成。要是有硬件支持,支持虚拟内存机制。
- 逻辑地址空间和物理地址空间
- 逻辑地址空间:CPU生成的地址称之为逻辑地址(也称虚拟地址),由程序所有生成的所有逻辑地址的集合叫做逻辑地址空间
物理地址空间:内存单元的地址叫做物理地址,与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所对应的为物理地址空间 - 映射: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由内存管理单元(MMU)完成,此处先用一个简单的映射方式介绍:利用一个基址寄存器(此处为重定位寄存器)完成映射
若逻辑地址范围为0~max,基地址为14000,此对应的物理地址为14000~14000+max - 动态加载:
- 定义:主程序装入内存执行,当一个子程序需要被调用的时候将其装入内存
- 优点: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
- 缺点:管理复杂,执行速度慢
- 绝对方式加载:在进程执行前将其所有的模块都装入内存。内存利用率低,但是执行速度快,管理简单。
- 链接:
- 静态链接:
- 定义:运行前将所有的程序模块链接在一起,形成可执行文件,运行时直接装入内存
- 优点:运行速度快
- 却带你:链接及装入过程费时,可能装入用不到的模块,不利于模块的升级
- 动态链接:
- 定义:运行时链接,且仅链接需要的模块
- 优点:便于模块的升级,减少了链接的时间,节省内存空间
- 缺点:运行速度慢
- 静态链接:
- 逻辑地址空间:CPU生成的地址称之为逻辑地址(也称虚拟地址),由程序所有生成的所有逻辑地址的集合叫做逻辑地址空间
8.2 交换
- 例
- 概念
- 备份存储一般为快速磁盘
- 就绪队列:在备份存储上火灾内存中准备运行的集合
- 交换限制因素:上下文切换时间较长;若要换出进程,需要保证该进程完全处于空闲状态(尤其时待处理的I/O,若该进程有待处理的I/O,可能导致换出后该I/O会使用已经属于新的进程的内存)
8.3 内存分配
- 概念
- 内存主要分为两个区域:一部分用于驻留操作系统(通常位于低内存),另一部分用于用户进程
- 碎片:
- 定义:无用的空闲内存空间
- 分类:内碎片和外碎片。内碎片存在于进程所在区域内部,是属于该进程的。外碎片不属于任何进程,在所有进程外
- 降低碎片的方法:
- 紧缩:移动内存内容,使空闲空间形成一整块。需要重定向是动态的并且在运行时采用
- 允许物理空间不连续
- 连续内存分配(Contiguous Memory Allocation)
- 特点:为每个调入内存的进程分配一段连续的内存区域
- 内存映射和保护方法:利用重定位寄存器和界限寄存器实现
- 内存分配:
- 单分区:用户区中只有一个分区,同一时刻只能运行一个程序
- 多分区:将用户区分为多个分区,每个分区每一时刻只能运行一个程序,支持多道程序设计
- 分类:
- 固定分区:
- 特点:用户划分的分区个数固定,大小固定
- 固定分区表:记录各个分区的位置、大小、使用情况,可用于系统对分区进行管理
- 碎片:会产生内碎片
- 可变分区
- 特点:初始化分区表只有一个分区,“按需分配”
- 分区表:对已用分区进行管理
- 空闲分区表:对空闲分区进行管理
- 孔(Hole):空闲分区表中的空闲分区
- 固定分区:
- 分区分配算法:为进程在空闲分区表中寻找合适的分区,产生外碎片
- 首次适应:分配找到的第一个足够大的分区,寻找的起始位置可以是表头,也可以是上次首次适应结束时的位置
- 最佳适应:分配足够大的里面最小的孔。必须要遍历整个表,除非这个表按照大小排序过
- 最差适应:分配最大的表,可以产生最大的剩余孔,也必须遍历整个表,除非这个表按照大小排序过
- (补充)next-fit:从上次找到合适的孔的位置继续往后找此次合适的孔
- 分区式内存管理特点:作业/进程放在一段连续的内存区域;管理简单;比较大的作业要找到足够大的内存区域比较困难
- 分页(Paging)
- 引入:连续内存分配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很严重,而且为较大的作业分配足够大的内存区域比较困难(在对换时的交换区也有此问题),故引入分页
- 基本概念
- 页(Page):将逻辑内存分成固定大小的块
- 帧(Frame):将物理内存分成固定大小的块
- 页表:将页和帧完成映射(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)。由于页号是从0开始按顺序排列的,所以页表中忽略页号只留帧号
- 逻辑地址格式:页号+页内偏移量
- 帧表(Frame Table):内存分配的细节,如哪些帧已用,哪些帧可用,总帧数等。每个条目代表一个帧,表示该帧空闲/占有(被哪个进程的哪个页占用)
- 基本思想:一个作业在内存的各个页面可分配到不同帧中,但是每个页面时连续的。用户视角的内存和实际的物理内存分离,内存分帧作业分页,帧的大小和页的大小相同。内存分配以页为单位,会产生内碎片
- 地址映射解析:
- 进一步看地址映射
- 地址变换
- Memory Address Register (MAR):指存储器地址寄存器,用于存储要访问的内存地址。当计算机需要读取或写入内存中的数据时,它会将要访问的内存地址加载到MAR中。
- 硬件支持:页表的硬件实现:
- 作为一组专用寄存器来实现:寄存器的访问速度快,所以地址变换的速度快,但是页表较大时成本太大
- 将页表放入内存
- 使用转换表缓冲区(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,TLB),类似Cache的策略
- 内存保护
- 设置valid/invalid标志位来区分有效/无效位。当系统调用一个进程的时候,将该进程的PCB中的页表信息放入系统页表中,并控制相应的控制寄存器和标志位
- 将逻辑地址的页号部分和页表长度比较,若比页表长度大则判断无效
- 共享页
- 实质:利用页表指向统一部分帧实现共享
- 条件:
- 代码是可重入代码(运行多次结果不变,也叫纯码)
- 共享的代码应该完全一样(在逻辑地址空间里面的地址也一样)
- 分段(Segmentation)
- 引入:分页内存管理存在缺点:物理内存和用户想象的内存不一致;内存共享的时候可能将一个模块分成了多个页面,分享有困难
- 主体思想
- 支持用户视角的内存管理方案
- 作业分段,内存按照动态分区管理
- 内存分配以段为单位,每段都有段名和长度
- 作业在内存中不连续,但是在段中要连续
- 逻辑地址格式:段号+段内偏移量
- 会产生外碎片
- 段表描述段之间的内存位置关系,每个条目包含该段的起始位置和长度,段表基址寄存器(Segment-table base resister,STBR)保存段表在内存中的地址,段长度寄存器(Segment-length register,STLR)保存一个程序使用的段的长度
- 基本结构如下
- 内存保护方法:
- 设置valid/invalid标志位保护位
- 利用段表长度与段号进行比较判断段号是否有效,然后根据段表判断段内偏移量是否有效
- 共享:
- 条件:代码可重入;逻辑地址必须相同
- 示例,进程P1,P2共享了0号段
- 分段与分页的区别
- 分段和分页结合:
- 主题思想:
- 作业先分段,段内分页,内存划为与页相同大小的帧
- 每个段有一个段名
- 内存分配以页为单位
- 每个作业有一个段表,记录段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和段长
- 每个段还对应一个页表
- 逻辑地址的格式:段号+段内偏移量(页号+页内偏移量)
- 会产生内碎片
- 地址转换
- 主题思想:
8.4 页表结构
- 层次页表(Hierarchical Paging)
- 引入:页表可能非常大,内存中可能找不到如此之大的连续空间,所以将表划分为更小的部分进行存放,即将表再分页。
- 例:二级分页算法
- 哈希页表(Hash Paging)
- 地址映射:虚拟地址的虚拟页号根据哈希函数找到哈希表的某一条目(哈希表的每一条目都存在一个链表元素处理哈希碰撞,链表的每个元素都包含三个部分:虚拟页号,帧号,指向下一个元素的指针),将虚拟页号与链表中的每个元素的虚拟页号比较,找到匹配的元素即获得对应帧号,即可形成物理地址。
- 反向页表
- 逻辑页号确定物理帧号的位正向列表,而由物理帧确定对应的页号为反向列表。反向列表的每个条目包括对应页号以及拥有该页的进程信息。
- 地址形成:其中pid用来表示地址空间的标识符